一三七章 教育是人才选拔的手段(2/2)

作品:《汉末风采

更好?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,这不是好办法。”

孙权听了很高兴,于是答应送他入许昌。

听说他要北上赴任,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,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。华歆是来者不拒,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。

临行之日,他把那些全摆出来,对送行者说道:“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,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。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,本来是无罪之身,但怀藏壁玉就有被杀的理由,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。”

谁也没有保证他带着沉重的金银珍宝上路,而十分安全的计策,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,并佩服他高尚的品德。华歆到许昌后,被曹操收归帐下,参谋军事。

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,晓得当时进举人才的制度存在种种弊端,他也听说过“举秀才,不知书;举孝廉,父别居”这样的童谣。

曹操意识到选拔人才的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,汉代察举虽然标明德才兼顾,实际是重德轻才。

从科目的确立到取人的标准、条件等都贯穿着一条主线,这就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。

伦理道德的评价常以统治者自身利益为转移,因此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。

所谓孝悌廉公,德性高妙,志节清白,敦厚直朴,勇猛刚毅……都浸透了剥削阶级的私利。

因此察举标准常随秉政握权者的临时需要、主观意志和个人好恶而变动,这就为任人唯财、唯亲、唯势大开方便之门,可见,以德才举人并不能真正贯彻执行。

在一般情况下,普遍存在着重德轻才的偏向,而且大量产生德才全然不顾的现象。

东汉中期,南阳涅阳(今河南镇平)人左雄(字伯豪)握权,曾试图纠正德才相违、重德轻才、崇虚厌实的弊端,实行加强考试和复核、荐举与考试相结合等措施,这自然是察举制度的改革和一大进步,但考试内容过于狭窄,考试中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。

看来请托贿赂,营私舞弊,弄虚作假是剥削制度的痼疾,只有消灭剥削制度,清除私有观念,才能革除此弊,真正做到人才辈出。

曹操一向唯才是举,举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人才,他所不看中的德,也不是忠诚等基本的德行,而是汉儒生所宣扬的“三纲六纪”等。

只要军队的掌控权在自己手里,曹操最需要的,就是品行不论的人才。

曹操看到社会的资源总是被那少数的人攫取,然后又被他们的子子孙孙紧紧掌握着,偶有少数贫贱之士获得晋升的机会,不过是封建德政、盛世的点缀,而且连这些人也要以效忠于封建王朝为前提,不可能为真正利国利民的志士仁人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。

因而耆宿大贤多见废弃,权门势家把持察举大权,必然做伪成风,流弊百出。

在察举制度实施的过程中,始终存在着权门请托,贵戚书命、行贿作弊、走后门、跑关系等腐败现象,虽多次明令禁止,但仍层出不穷,至东汉后期更是愈演愈烈。

曹操对行贿成风,后门洞口,人才不继感到痛心疾首。

又因丧乱以来,学校多废,后生不见仁义礼让之风,遂下令郡国各修方学,县满五百户,即置校官,选乡中俊才教学。公卿、六百石以上官吏及将校子弟为郎、舍人者,皆可诣博士受业。能通一经以上,由太常分等授官。
本章已完成! 汉末风采 最新章节一三七章 教育是人才选拔的手段,网址:https://www.wx74.net/168/168959/103.html